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Donatas Banionis 饰)在飞往索拉瑞斯星之前来到儿时的父母家与当年的索拉瑞斯飞行员亨利?伯顿(Vladislav Dvorzhetsky 饰)见面伯顿警告凯尔文索拉瑞斯星上会有不可思议的奇事发生,但后者并不以为意。凯尔文离开前,当着父亲(尼古莱?格陵柯Nikolai Grinko 饰)的面焚毁了自己的个人物品。凯尔文到达索拉瑞斯星附近的太空站后,对科学家奇巴瑞安博士(Sos Sargsyan 饰)之死进行调查,却发现自己多年前已经去世的妻子哈莉(Natalya Bondarchuk 饰)竟突然出现。惊慌失措的凯尔文与太空站上另三位科学家讨论该如何面对怪事,却发现原来每人都深受其扰,不明就里…… 本片被提名1972年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同年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豆瓣 幕后制作 1968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产生了改编拍摄波兰科幻小说《索拉里斯》的想法,他的动机很简单,那就是对史坦尼斯劳·莱姆作品的赞赏和对工作及金钱的需求。塔科夫斯基的上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陷入无法上映的境地,他的剧本《A white,white day》也被拒之门外(后来催生出1975年的《镜子》)。因为莱姆是苏联最受欢迎和尊敬的小说家,所以改编他的小说颇具商业和艺术潜力。为了将《索拉里斯》搬上大银幕,塔科夫斯基和莱姆通力合作,在弗雷德里克·格伦施坦的协助下,塔科夫斯基于1969年夏完成了剧本初稿,其中三分之二的故事聚焦于克里斯与哈莉在地球上的婚姻,莱姆和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委员会不喜欢这种设置,为了让拍摄成行,剧本终稿只好做出妥协,极少交代地球上的故事,而克里斯的第二次婚姻也被全部删除。 在小说原著中,莱姆描写了人类科学对外星生命形式的无能为力,因为人类无法了解外星人;而在本片中,塔科夫斯基专注于克里斯对妻子的感情,以及探索外太空对人类状况的影响,正如斯诺特在片尾所说:“我们不需要别的世界,我们需要镜子。”小说以心理学家克里斯的太空飞行展开,而且自始至终发生在索拉里斯星,而影片则以克里斯在启程之前拜访父母拉开序幕,从而用温暖的地球与冰冷的空间站之间的鲜明对比呈现和探询太空探险对人类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虽然莱姆参与了剧本改编,却始终不知道塔科夫斯基究竟会怎样处理小说,塔科夫斯基希望影片故事能基于小说,但必须在艺术上不拘一格,而莱姆强烈反对剧本中出现与小说相悖的内容,希望影片能照搬小说。塔科夫斯基的这部电影有关科学家作为人类的内心世界,莱姆的小说则有关人类与宇宙的冲突,塔科夫斯基正是想将莱姆笔下的冲突作为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起点。 塔科夫斯基起初想让他的前妻伊尔玛·劳什饰演哈莉,可在1970年6月与瑞典女演员毕比·安德森会面之后,塔科夫斯基开始考虑启用安德森,为了能与塔科夫斯基合作,安德森破例同意用卢布结算片酬。同年,纳塔莉亚·邦达尔丘克也参加了试镜,塔科夫斯基和邦达尔丘克曾共同就读于国家电影学院,向他推荐小说《索拉里斯》的正是邦达尔丘克,不过塔科夫斯基认为邦达尔丘克过于年轻而不适合扮演哈莉,随即将其推荐给导演拉莉萨·舍皮琴科。一年半后,塔科夫斯基被邦达尔丘克主演的《You and I》深深打动,于是决定让她成为扮演哈莉的最终人选。 1970年夏,影片拍摄得到了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正式批准,片长限制约为140分钟。本片于1971年3月开拍,为影片掌镜的仍是塔科夫斯基的御用摄影师维迪·尤索夫,片中外景在莫斯科附近的兹韦尼哥罗德拍摄完成,内景则出自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为拍摄宇航员波顿驾车穿过城市的画面,剧组曾远赴日本东京和赤坂取景。花絮·苏联官方曾阻止本片的165分钟版本出口海外。·克里斯的房中挂着一幅俄罗斯著名画家安德烈o卢布廖夫绘制的圣像,卢布廖夫正是塔科夫斯基拍摄1966年《安德烈·卢布廖夫》的灵感源泉。·在拍摄本片之前,塔科夫斯基从没看过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当看过该片之后,他给出了“枯燥无味”的评价。·该片获得1972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